文/本刊記者 葉文東? 發自廣州
如今,不少小城市的居民都有同樣的感觸:以往只是大城市才有的交通擁堵狀況,已悄然來到自己身邊。而在交通擁堵的背后,其實是二、三線城市汽車銷量的大增長。
在2009年波瀾壯闊的中國車市上,二、三線市場的全面啟動成為最大的看點。在二、三線市場的助推下,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。據國家信息中心披露的數據,2009年二、三線市場的增幅首次超過一線市場,成為推動中國汽車市場增長的主力,改變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軌跡,而奮力開拓二、三線市場已成為國內汽車企業的共同選擇。
為了搶占二、三線市場,汽車企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營銷模式呢?《新營銷》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汽車行業評論家、盛元汽車網總編張志勇。
漣漪效應
《新營銷》:中國二、三線市場對于汽車行業的作用和價值究竟有多大呢?
張志勇: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時,世界汽車市場遭受打擊,中國汽車市場也呈現下滑趨勢。原本大家預測2009年中國汽車銷售不會突破1000萬輛,但中國政府推出刺激汽車產業政策,促使市場繁榮發展,銷量最終為1360多萬輛。從2009年的區域市場分析來看,中國汽車市場增長的區域越來越向二、三線市場傾斜。二、三線市場對未來中國汽車增量空間的貢獻與比重會越來越大,畢竟一線市場已經趨近飽和,新車的增長空間越來越小,雖然會有“以舊換新”或家庭購買第二輛車的需求,但這兩種情況促使新車增長的規模較小。而且,中國汽車市場的地區差異化很大,整個市場的發展就像漣漪一樣,把一個石子扔到湖中心,漣漪會由一線市場向二、三線市場逐漸擴散,現在這種漣漪效應已經出現了。
《新營銷》:“汽車下鄉”等產業刺激政策,給汽車企業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?
張志勇:“汽車下鄉”等政策的市場著力點就是二、三線市場以及農村市場,就像中央一號文件,其著力點在于推動農村建設,其中包含了交通設施建設,這對于今后汽車在二、三線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。二、三線市場是個很大的蛋糕,而且有巨大的增長空間。在一個可見的增量空間內,每個汽車企業要想在二、三線汽車市場占據重要地位,就必須增強自己的產品、技術、營銷優勢。當所有的汽車企業都來爭奪二、三線市場,競爭就會非常激烈。尤其對本土企業來講,品牌優勢不如外資品牌,的確是一種挑戰。
當然,二、三線市場以及農村市場恰恰也給了本土汽車企業很多機會,比如消費者一般對價格敏感度較高,品牌意識不太強,因此,低成本運作、熟悉當地消費習慣與需求的本土企業就更有優勢。而且,國家政策鼓勵的下鄉車型,更多地覆蓋了自主品牌,而不是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。
《新營銷》:針對二、三線市場的汽車消費需求,汽車企業該如何有效地進行營銷?
張志勇:在二、三線市場,消費者的收入水平、消費理念、風俗習慣等有很大的不同,汽車企業要有準確的市場定位,清楚自己的產品特點、技術優勢,考慮把產品賣給哪類消費者,在此基礎上進行調研。也許汽車企業在一線市場了解的消費特點和趨勢比較透明公開,消費數據比較容易搜集,但在二、三線市場上搜集消費者樣本很難,因為區域非常分散,消費理念差別較大,對市場進行摸底比較困難。不管怎樣,只有通過市場調查,在對消費者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特色,才能確定自己應該制定什么樣的差異化市場策略。在這一方面,有太多的營銷方式值得企業創新,尤其應該組合多樣化的營銷方式,進而最大化地占有二、三線市場。
《新營銷》:哪些汽車營銷模式比較適合二、三線市場?
張志勇:從去年“汽車下鄉”的情況看,許多汽車企業配合國家政策進行了營銷嘗試,比如,有的企業和政府合作,開展“汽車下鄉”知識普及活動,有的企業到農村放映電影,舉辦公益性質的活動能夠讓二、三線市場的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親近的感覺,將自己的品牌和消費者聯系到一起,培養消費者的品牌觀念。至于舉辦汽車巡展活動,對一些城市比較有效,比如人口比較集中,消費水平比較高,花大力氣做巡展是有必要的。但對于另外一些市場來說,消費水平低,地域分散,既然是做巡展,肯定不能只做一站,而應該是系列展覽,因此成本相當大,如果產生的回報過低,無法帶動消費,就沒有必要辦巡展。
《新營銷》:在渠道以及網點布局方面,汽車企業在二、三線市場應該怎么做?
張志勇:由于二、三線市場消費者在地域上比較分散,如果采取4S模式,必然導致成本太高,覆蓋的消費者比較少,經濟上很不劃算。這就需要對4S模式進行變革,簡化成3S或2S模式,甚至做成專業店,只做售后服務,不賣整車,比如通過培訓,在一些地區設立售后服務點,這對品牌和銷售都有利,會給市場提供很好的支撐。
《新營銷》:汽車企業在二、三線市場營銷,如何與一線市場相互支撐?
張志勇:它們之間相互支撐的作用不是特別強,但汽車企業可利用一線市場的營銷經驗進行創新,推動二、三線市場。此外,可以設立二級、三級銷售點,以較快的速度、較低的成本擴大銷售網點。如果在二、三線市場新建網點,人員培訓、資金支持、廠商溝通等,所需的時間和財力成本會比較大。
《新營銷》:在二、三線市場,汽車自主品牌和合資、外資品牌各自有什么優勢和劣勢?
張志勇:過去在中國汽車市場上,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“井水不犯河水”,自主品牌定位于二、三線市場,合資或外資品牌主打一線市場。但隨著二、三線市場消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大,拉動合資、外資品牌把自己的汽車推向二、三線市場。同時,自主品牌希望向高端提升價值,于是自主品牌與合資或外資品牌就發生了直接碰撞。這對于雙方是好事情,尤其能促進本土企業在二、三線市場進行營銷策略轉型,過去本土品牌大多采用了價格策略。當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爭奪二、三線市場時,本土品牌不單單在價格上有優勢,而且在品牌、服務方面積累了經驗,就會有更大的優勢。
《新營銷》:定位高端的車型和中低端車型相比,在二、三線市場有哪些機會?
張志勇:以寶馬為例,它在二、三線市場也能找到自己的消費人群,因為二、三線市場有高收入者,是高端車型的崇拜者和潛在消費者。針對他們,寶馬、奔馳、奧迪需要將自己的市場半徑從一線市場向外擴大和延伸,注重對消費者進行培養和教育。但二、三線市場的高收入人群,他們的生活習慣、消費理念和一線市場的高收入人群有很大的不同,因此高端品牌要主動親近消費者,改變自己的營銷策略,把二、三線市場的高端人群發展成為自己的用戶。對于低端車型來說,在保持價格、成本優勢的情況下,要提高產品與服務品質,培養忠誠用戶。
《新營銷》:在二、三線市場,你覺得哪個企業或哪款車型比較成功?
張志勇:以微型車領域來說,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對二、三線市場的持續耕耘,收獲頗豐,不僅是第一個銷量突破百萬輛的微型車企業,而且是目前中國微型車市場的絕對冠軍。上汽通用五菱之所以成功,主要是因為它踏實,多年來始終如一堅持做微型車,心無旁騖,堅持做自己的強項。就在人們還不看好二、三線市場時,它就開始培育消費群體,當二、三線市場普遍受到重視時,它的品牌已經-愛華網-樹立起來了。2009年借助“汽車下鄉”政策,它創造了五菱銷售神話。的確,五菱的經驗值得人們思索,一個企業到底應該做什么,或者說應該專注于哪個領域,以及如何做強、做大,是每個企業要認真考慮的問題。
《新營銷》:你認為未來中國二、三線汽車市場會形成什么樣的競爭格局?
張志勇:我認為應該會培育出若干個比較強勢的自主品牌,當然外資品牌也會在二、三線市場占有更多的份額。以目前的狀況可以大致看到未來的輪廓,一些企業堅持自我發展,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目標,特別是在中國汽車產業政策鼓勵自主品牌發展的背景下,自主品牌的發展會越來越好。同時,一定會有中國的若干個本土企業通過二、三線市場將規模放大,轉移市場重點,在本質上蛻變,成為世界性的汽車企業。預計在未來5到10年,二、三線市場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最后一個增量空間,這對本土汽車企業既是良機,又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,如果在5到10年內能在二、三線市場站穩腳跟,就會與世界汽車巨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,但如果不能讓自己在技術、產品、營銷策略上有本質性的提升,機會就會越來越渺茫。對外資汽車品牌來說,同樣如此。目前,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非常國際化了,但汽車梯隊的層次感非常強,有幾家企業非常強勢,有幾家企業比較弱勢,假如弱勢企業在二、三線市場表現得非常好,它還有翻身的機會,假如強勢企業在二、三線市場上的營銷不到位,有可能會陰溝翻船。
